2025/06/24
不清楚「住宅用途」与「商业用途」合同差异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在日本租房时,租借合同中会明确标注「用途」,如「本物业仅限居住使用」或「可作办公室使用」等。如果对这一区分理解模糊就签约,未来可能因用途不符引发纠纷或违约风险。

近年来,随着居家办公与副业兴起,“居住”与“使用”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然而,住宅用途合同与商业用途合同在法律保护与租借义务上有显著区别,因此在签约前必须充分了解相关规定。


什么是「住宅用途合同」?

住宅用途合同是指以日常居住为目的的租借协议。仅限作为个人生活起居使用,原则上禁止商业活动。

主要特点:

  • 受《借地借家法》保护,租户权益较强

  • 不易被无故要求退租,合同可续签

  • 押金、礼金等费用标准明确

  • 可登记住民票(户籍地址)

注意: 若将住宅用途的房屋擅自用于商业活动或办公,有较高风险被认定为违约。


什么是「商业用途合同」?

商业用途合同适用于办公、商铺、教室、仓库等营利行为的使用。通常以公司法人或个体经营者身份签约,合同上会写明“商业用途”、“营业内容”等信息。

主要特点:

  • 不完全适用《借地借家法》,租期届满可拒续租

  • 多采用定期租赁合同(租期结束即终止)

  • 房租通常高于住宅用途

  • 租户原状恢复义务较重

  • 房租中常包含消费税

  • 退租或变更合同条款较灵活,房东掌握较大主动权


合同用途与实际用途不一致会发生什么?

有些人以“住宅用途”名义租房后,在家中进行如下行为:

  • 开设小型工作室或营业所

  • 接待客户、存放产品或办公文件

  • 线上销售、商品打包发货

潜在风险:

被认定为“违约”,遭遇解约或退租要求

若合同写明“不得作其他用途”而仍进行商业活动,房东有权以“违约”为由解除合同。

火灾保险或设备保修失效

住宅用途的火灾保险等仅在“居住行为”发生时有效。若因商业使用引起损失,保险可能不予赔偿。

干扰邻居,引发投诉

商业行为(频繁快递、访客、电话、设备噪音)会影响周边住户的生活环境,可能被其他租户投诉,进而遭到物业警告。


「SOHO可」与「可作事务所使用」的区别

近年来,为因应远程办公与副业发展,出现了「SOHO可」「可作事务所使用」等特殊物件。虽然以“住宅用途”租借,但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办公使用。

什么是「SOHO可」?

“SOHO”是 Small Office / Home Office 的缩写,指允许无访客型办公活动(如设计、写作、线上服务)的一类住宅合同。

  • 不允许公司登记、营业执照注册

  • 不得设立招牌或现场接待客户

什么是「可作事务所使用」?

允许一定范围的办公活动,包括客户来访、公司登记,但需经房东事前同意。通常也有禁止设置招牌、限制访客次数等条件。

注意: 不论哪种类型,签约时都应明示使用目的并获得房东许可,否则属“隐瞒用途”,可能被要求中途解约。


签约前务必确认的要点

为避免“用途不符”的情况,签约前请确认以下项目:

  • 本合同是住宅用途还是商业用途?

  • 使用范围是否有限制?是否有特殊条款?

  • 是否允许访客、收发快递?

  • 是否可进行法人登记?

  • 可否张贴招牌或做宣传?

  • 网路、电力、保险的费用标准是居住用还是商业用?

若考虑从事商业活动,请优先选择「商业用途合同」或可协商的「办公可用住宅」,以避免未来风险。


模糊用途最危险,签约前必须确认!

无论您的业务多小,只要用途与合同不一致,就可能被认定为违约,遭遇追加费用或要求退租。要避免麻烦,最重要的是:

签约前主动向不动产公司说明用途并确认是否允许。

写入合同或特约条款,保留明确证据。

这样才能安心开始您的生活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