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这两个词虽含义各异,却紧密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神性与美的方式。在这里,人们不追求华丽与完美,而是从不完整之中发现美,这种感性也被视为独特的价值观。
“侘(Wabi)”是一种积极看待“简朴”与“不足”的思想。即便物质并不齐全、并不尽善尽美,却能在其中体察到用心与巧思而感受到的美。例如只插一枝花的花瓶、有细微裂纹的茶碗、风中摇曳的竹影,这些并不“完美”的事物,孕育出丰富的情绪与韵味。
“寂(Sabi)”则是体现时间流逝所带来的美。锈蚀的金属、褪色的木材、古老的石板路,之所以能被视为有价值,正是因为人们从中感受到岁月的厚重与使用所积淀的深意。
这种“侘寂”思想渗透在茶道、庭园、建筑、工艺等各种日本文化之中。茶室中没有奢华装饰,只有泥墙与榻榻米、木柱与纸拉门。人们相对而坐,专注于沸水的声响与茶器的动作,内心得以平静。在这里,外在美并非重点,所被注视的是人们内心的状态。
“侘寂”根植于日本人对自然的态度之中。爱的是落英缤纷的一瓣樱花,而非盛开的满树樱花;欣赏的是深秋微云的天空,而非盛夏的碧空。比起华丽,日本人更爱静谧;比起强大,更珍惜短暂易逝。
这种美意识同样影响着现代人。日常忙碌中,偶然凝视某个风景或轻触器物质感而被触动的那一刻,正说明“侘寂”的感性依然无意识地存活在我们内心深处。
“侘寂”并不否定“缺憾”与“老旧”。它反而将这些视作一种丰盈,用温柔的目光去接纳自我中的空白与未完成之处。
拥有“侘寂”的感性,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这意味着不急于求解、用时间慢慢培养关系。这种姿态,使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