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咔”的木头撞击声回荡在体育馆中。伴随着欢呼与掌声,一名少年成功完成了高难度的剑玉技巧。这里是香港九龙某中学礼堂,正在举行的是一场日本与香港剑玉爱好者齐聚的「剑玉国际交流大会」。
这个曾是日本昭和年代孩童玩耍用的木制玩具,如今已跨越国界,成为连接人心的文化桥梁。源自日本的传统剑玉,何以在香港,甚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如此热烈的欢迎?
不只是“技巧”的较量,更是“心”的交流
剑玉的基本玩法是将木珠抛起后接到不同的托盘上,或刺入剑尖之中。技巧种类繁多,复杂度从初学者的基础动作到数百种高阶花式不等。但在这场国际赛事中,评比标准不仅是技巧的完成度,更包括节奏感、姿态、与对手的礼仪与尊重。
来自日本、担任本次大赛评审的职业剑玉玩家田中翔太先生表示:
“剑玉并非单纯的技术比赛,而是一个体现专注力、礼仪与挑战精神的舞台。当这些精神通过肢体展现出来时,带给人的感动远超技术本身。”
事实上,香港的学生选手不仅挑战高难度动作,还用日语认真地打招呼:“请多关照”“谢谢大家”——透过剑玉,他们自然地学习并尊重日本文化。
木头的声音成为“共通语言”
即使语言不通,一颗剑玉,也足以沟通心灵。当“啪嗒”一声成功接住时,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哦——”的惊叹,仅凭这些声音,就让整个空间产生共鸣。
比赛中,曾出现香港小学生与来自日本的高中生即兴组队、接力表演剑玉技艺的场景。他们几乎没有言语交流,只是对视、点头、配合,技巧成功后自然而然地击掌庆祝。
一位在场的家长感慨地说:
“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却能因剑玉而成为朋友。那‘咔’的一声,就像语言一样让人心动。”
一场草根推动的文化交流成果
这场国际交流大会的背后,是多年努力的结晶。活动由一群香港日本侨民志愿者与本地教育工作者共同策划。他们多年走访学校、举办工作坊,逐步推动剑玉文化並在香港生根,才终于迎来这一刻的实现。
主办人之一、日籍的Ms. Kato说:
“剑玉不仅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工具’。每次看到日本和香港的孩子们笑着互相鼓励,我都感到这份坚持是值得的。”
当天活动除了比赛,还设有「DIY剑玉制作」、「日本传统玩具体验区」,形成了以剑玉为中心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
“木头的魅力”,在年轻人中复兴
剑玉的热潮并非只是“怀旧风潮”,它所拥有的木材触感、恰恰是数码产品无法取代的体验。
17岁的香港剑玉社团负责人Ricky说:
“我们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剑玉技巧,组建团队练习,还制作加字幕的视频,介绍技名。剑玉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全新潮流文化。”
这种“本地×全球”的融合趋势,也让剑玉这类传统玩具成功转化为新时代的生活方式与社交媒介。
尾声:一颗木球,连接两地文化
剑玉,不过是一根木棍、一根线、一颗木球的组合,但其中蕴藏的,却是技术、礼仪、精神与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日本与香港,两个语言不同、文化各异的地区,正透过这颗小小的剑玉走得更近。舞台上回响的那一声木响,不仅是技巧成功的信号,更是跨越国境的友情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