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刚才那个叔叔是做什么工作的?”
——当孩子开始对旅途中遇见的人事物产生好奇,并主动去提问、调查、记录,原本的“走走看看”便自然升级成了一场“探究型的旅行”。
“成为小小记者,制作旅程报告”,正是一项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见所感的亲子共学型旅行项目。
边玩边采访,边走边记录——旅行即是现场课堂
这项活动由当地观光景点、文化设施、旅馆民宿等单位联合策划执行。孩子们将以“小记者”的身份,在旅途中采访遇见的人、记录观察到的事物与风景,并以图文、照片、绘画甚至短视频的方式整理成个人报告。
从一支笔出发,写下旅途的“好奇心”
活动开始时,孩子们会领到“记者笔记本”或“采访指南卡”,鼓励他们在旅途中记录任何好奇或想了解的事情。
比如:
-
“为什么这项手工这么受欢迎?”
-
“能采访一下教我们染布的老师吗?”
-
“饭店叔叔每天几点起床?”
孩子自行准备问题、提出访问请求,父母则在一旁协助与陪伴。
采访结束后,孩子会根据自己记录下的内容开始撰写旅程报告。
有人写文章,有人画插画,也有人设计版面、取标题。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陪伴参与,一边回忆旅途,一边构思表达:“你那时候是什么感受?”“你希望别人读了有什么想法?”——这不只是整理素材,更是梳理情绪与思考的旅程。
让作品被“看见”
完成的报告可以:
-
当场展示给其他参与者,
-
张贴在旅馆墙上或展示区,
-
以“旅途作品集”的形式带回家珍藏,
-
有时还可以交换彼此的作品或请当地居民阅读。
孩子会在“作品被别人看到”的过程中,体会到表达的成就感与信息传播。
亲子之间的新交流方式
对家长来说,透过这项活动还能重新认识孩子:
-
他对什么事情有兴趣?
-
他会如何措辞?
-
他观察到了哪些细节?
“原来你是这样看这个地方的啊。”
“你写的这个角度真特别!”
——这些意外发现,会自然拉近亲子之间的对话距离。
跨文化参与也轻松有趣,适合外国家庭
对于外国亲子旅行者来说,这项“小记者”活动也有极高的人气。许多设施支持英文或其他多语言参与,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也能以旅行为桥梁,跨语言地交流与表达。
当“Thank you”与“ありがとう”、“谢谢”交错在同一张采访纸上,便诞生了真正的文化理解。
旅程不再只是“好玩”
旅行的意义,不再止于“今天真开心”,而是引导孩子思考:“我为什么喜欢它?”、“我想告诉别人什么?”
透过“记者”的身份,孩子开始试着为自己的经历赋予意义,这将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
从看风景到表达
“变成小记者”不只是一个游戏,而是一种让孩子学习观察、表达、总结、传达的绝佳契机。
当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我说的、我写的,也可以被别人认真倾听”,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并迈出成为“小作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