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千年木:日本建筑中的技艺

日本传统建筑中使用的木材,并不仅仅是建材。那些在山林中历经数十年、数百年生长的树木,经过匠人之手赋予形态,支撑起历经数百年的建筑。正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这种具象化,成就了日本的木构建筑。

正是建立在对这些特性深刻理解之上,日本建筑技术并不与自然性相违背,而是顺应并加以利用。例如不用钉子和金属件,仅靠“榫卯”结构将木与木精密衔接,正是最大限度发挥木材柔韧性与强度。

支撑这一技术的,是根植于经验与感官的匠人之眼与匠人之手。仅凭数值与图纸无法解决的细微差异,需要通过调整与感知来弥合。硬度、重量、节疤的位置、年轮的方向……匠人需要“读懂”木材的个性,与材料对话一般,反复打磨、调整。

深挑屋檐、缘侧、通过障子与拉门来划分空间的手法,这些设计模糊了内外的界限,将四季的变化与光影的流转引入生活之中。

寺庙、神社、古民居与茶室所体现的那样,日本建筑还具有接受岁月变化之美的特质。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手感与声音逐渐变化,整个建筑随时间“成长”。这种思想源于把建筑看作可以“培育”的存在,而非完工即止的物件。

即便在现代,建筑多以混凝土与钢铁为主,木构建筑有时会被视作“过时”。其背后的理念与技艺,至今仍能带来全新的启发:如何设计与自然共处的空间,如何发挥材料的本性,如何在时间中积淀建筑的韵味……这些都对当下对抗环境负荷与反思大规模消费的社会提出重要的思考。

日本建筑之所以作为国家文化遗产被保护,不仅因为其形态之美与技艺之高超,更因为其中蕴藏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跨越千年时光、仍在诉说的木材。日本建筑正是通过与这种素材的对话,作为文化继续存在下去。人们在接触它们时,不仅是了解过去,更是重新发现自己如何生活于当下的方式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