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可见的无形:“形”之中的精神性

文化并不只是由肉眼可见的事物构成。传统建筑、工艺品、祭礼、服饰等具体的“形”,同时也承载着无形的精神与思想。超越表面的美感与功能性,那些“为何成为这种形态”“何种意义”的无形价值。

日本建筑中常见这种精神性。例如神社的鸟居与正殿、寺院的回廊与庭园,其空间布局、光线流入、音响回响中都蕴含着深意。布局与结构不仅仅是出于功能考量,更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人神之间的距离感等无形关系。

工艺品亦然。陶器的微妙不对称、漆器的光泽、布料染色的晕染,这些“个体差异”之所以被欣赏,是源于对不完美的包容。这并非缺陷或失误,而是对人类活动作为生活一部分的肯定。道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也是一段记录时间流逝的轨迹。

这样的“形”并不能轻易用设计图或规格书来呈现。它的实现,需依赖反复的手工动作、手感的积累、与素材的对话。许多被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的对象,背后寄托的精神至今依然通用,才得以长久被人珍视。

正月的注连绳、七夕的竹饰、四季装点等节庆装饰元素,都不仅仅是传统习俗,更包含了祈愿与告诫。正是通过“形”的表现,人们得以共同分享祈祷、敬意与感恩。

被认定为国家文化遗产的对象,往往具有这种“形”与“精神”双重结构。石垣、屏风、能乐舞台、和服等看得见的物件背后,都有着支撑它们的精神框架。那是即使时代更迭也不曾消失的“形的理由”,也是应当传承至未来的本质所在。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当代,这种看不见的价值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类的情感与感性并不会一蹴而就地改变。置身于安静空间所获得的安心感、触摸精工细作之物时的感受。

文化遗产的“形”,是诞生它的时代精神至今仍在诉说的媒介。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沿着它的轮廓,去解读其中蕴含的意义。想象可见之物背后的无形之物,这样的能力正是将文化连接至未来的钥匙。当我们体察到“形”中寄宿的精神性时,也许正是我们与文化最深刻地相遇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