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日本街头,首先让人惊讶的就是那里的干净整洁。即使在观光地或繁华街区,也很少见到垃圾遍地的景象。但仔细一看会发现,道路两旁的垃圾桶非常稀少,有时候甚至一个都找不到。即便如此,日本的街道为何依然如此干净?其背后,是“垃圾要带回家”这一共识。
在日本,从小通过学校和社区活动接受“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的教育。运动会、郊游结束后的“捡垃圾”被视为理所当然,这种“公共场所是借来使用的”意识自然而然地扎根在每个人心中。很多人习惯于在便利店买饮料和零食后,即便在外吃完,也会把包装袋放入口袋或包里带回家。
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出于防止犯罪和治安管理的需要,公共垃圾桶被撤去。从那以后,“垃圾要带回家”这一观念更加强化。即使如此,日本街头依然保持整洁。
把饭团包装轻轻折好放进包中、用过的纸巾用收据包起来以免显眼、喝完的罐装咖啡带回家……这一系列细致的举动,无需旁人提醒,已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
对于访日外国人来说,“没有垃圾桶却没有人乱丢垃圾”或许令人困惑。但背后正是日本人对“场所与人之间关系”的珍视。公共空间虽然不属于某个人,但它是由某些人用心维持的,这种意识让人们觉得自己也是维护者之一。
在日本,这种清洁,不是靠垃圾桶数量或法律强制来实现的,而是靠人们日常中的一点点用心所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