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自然、神与人彼此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既敬畏自然,又将其视为亲密的存在;既信仰神明,又在日常中自然地接纳;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神同在。
神社的鸟居之后,展开的是被称作“圣域”的空间。神社不仅仅是作为人工建筑存在的地方,更是作为森林、山川与水声等自然本身的一部分而存在。许多神社坐落在森林之中,正是因为日本自古以来就将自然视作神明的历史根源。人们相信,参天古树、奇岩、瀑布中皆寄宿着神灵。
这种自然崇拜的背后,与日本多变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四季分明、多台风与地震的日本,居民们一方面认识到自然是无法掌控的存在,另一方面选择与之调和共生。他们感恩自然赐予的恩惠,在面对自然威胁时虔心祈祷。
这一精神同样体现在宗教中。佛教与神道之间并不相互排斥,甚至有神社与寺庙同处一地的情况。人们在新年时去神社参拜,在盂兰盆节时在佛坛前合掌。
人、神与自然作为对等存在的感性,也悄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譬如饭前合掌说“いただきます”,不仅仅是感谢料理的人,更是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敬意。许多季节性活动与年中行事中,人们在感受自然变化中,与自然节律共生的历史。
石头、树木、水与光,并未被过度修饰,而是顺其自然、契合场所地安置。日本的空间营造中,贯穿着这样一种意识。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孕育出的是宽容与尊重:接纳他者,与不同之物共处。这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延伸至人际关系。与持不同观点、不同背景的人们相处,而不冲突、能共同生活。
“共存”并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彼此承认差异的同时,创造出让每一个存在都能自在。当今与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对立,而是“共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