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对“看不见之物”的默默敬意。在神道与佛教两种宗教交织的文化背景下,日本人并不执着于“选择哪一方”,而是自然地生活在它们的“之间”,随着时节与场合灵活应对。这并不像是严格意义上的信仰,更像是一种“感应”的姿态,以独特的世界观与无形存在共同生活。
比如,家门口悬挂的小小注连绳或家中的神龛,传承着神道的痕迹。它们象征着“纯净之地”,在人生的节点或新年伊始,人们会双手合十以示敬意。而家中供奉的祖先牌位与佛龛、盂兰盆节和法事等,则深受佛教影响,成为缅怀逝去亲人与祖先的时间。
有趣的是,这两种信仰在生活中并不冲突。人们去神社参拜初诣,在佛寺追思祖先,结婚仪式为神前式,葬礼则多为佛式。这种“按用途区分的信仰”与西方对宗教的绝对性看法截然不同,形成了一种“宗教作为生活与情感延续”的极具日本特色的方式。
这种“生活在其间”的感受,同样体现在日本人对自然的目光之中。对山林、石头与水流,人们也怀有“魂”与“气息”的感知,通过鸟居与小祠表达敬意。在这里,没有“信与不信”,重要的是“不否定某物可能存在”的接纳态度。
即使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这种感受也未曾消失。岁末大扫除、春日赏樱迎接新季节、灾难发生时的默哀,这些行为在成为宗教仪式之前,首先是“面对无形之物的时间”,成为人们内心自然的表达。
珍视无形之物的生活方式,培养出柔软接纳不确定世界的力量。那些无法用逻辑解释的情感、无法具象的思念、逝去之人的存在、尚未到来的未来——日本人选择带着敬意与这一切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