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思熟虑而成的造型、毫无浪费的功能、贴合手感的重量与质地——在日本的传统工艺中,最被重视的正是这种被称为“用之美”的感性。这些并非为了展示而诞生,而是为了使用而存在的道具,正体现着长期融入生活的日本人独有的美学意识。
不论是陶制的茶碗,还是涂漆的重箱,每一件工艺品都以日常使用为前提而制作。触摸时的手感、端起时的平衡感、清洗时的便利性,这些都被纳入设计之中,使功能性与美感毫不冲突地共存。
“用之美”的理念,也体现在素材的选择上。用于漆器的木材,要求在轻盈与坚固之间取得平衡;竹制工艺品,则重视其韧性与通透性;即使是一张纸,其触感与吸墨程度也会影响使用者的动作。尊重并发挥素材本身特质的姿态,最终孕育出外观也格外美丽的形态。
这样的工艺品,往往不带过多装饰,才凝聚着工匠细致入微的考量与自豪感。删繁就简的设计中,融入了为长久使用而做出的各种巧思。以经年累月的变化为前提的设计理念,也与“通过使用让器物成长,深化与持有者关系”的观念相通。
在工艺品自然融入生活的时代,日本人总是怀着敬意对待道具。坏了就修,甚至能从使用痕迹中发现意义。他们不将物品仅仅视为消耗品,而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珍惜使用。
这种文化,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也在发挥影响。当今社会重新重视可持续性与本质的富足,追求“量”转向“质”的价值观正在扩展。
被作为文化遗产而被评价的工艺品,其背后不仅是历史与技艺,更有在日常生活中孕育出的思想。之所以能在易用性与美观之间取得平衡,正因为道具与人的身体、生活紧密相连。要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同时也需要对使用者深切的关怀。
日本的传统工艺,至今仍在诉说着这种美。每一次使用,都能带来新的感悟,使生活井然有序。“用之美”正是日常中孕育出的独有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