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和牛生产主流模式:契约饲养制——育肥农家与品牌方的合作关系

高档和牛之所以能够被送到消费者手中,背后需要经过多个工序与众多人的精心参与。而其中担任“最后阶段”的育肥农家(肥育农家),其地位极其重要。包括脂肪纹路(霜降)的形成、肉质紧实度、体型、健康状态等,这些决定和牛品质的关键因素,大多都是在育肥阶段最终定型。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主流形态是被称作“契约饲养”的合作方式。在品牌和牛能稳定供应市场的背后,是育肥农家与品牌方之间密切且复杂的合作关系结构。


什么是“契约饲养”?

契约饲养指的是:牛的所有权归属于品牌方、流通业者或销售公司,育肥农家受托负责饲养管理的制度。

以往主流的是“自家饲养型”——农家自掏腰包从市场购入犊牛,独立承担风险进行育肥并销售。但如今,随着畜牧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和对风险规避的重视,契约型的饲养方式正在不断扩大。

特别是在高品质要求的品牌和牛领域,契约饲养正发挥着关键作用。


契约饲养的最大特征:

育肥农家负责饲养,但牛并不归他们所有。

根据契约,农家需严格按照以下内容执行饲养管理:

  • 使用指定饲料

  • 遵循管理方法

  • 控制饲养周期与目标体重

  • 提交记录与报告

出栏后,根据牛只的育肥成果(如肉质等级、体重、出肉率等)支付报酬或奖金,实现“提高品质=提升收入”的激励机制。


契约饲养普及的背景

  1. 高昂的初期投资
    一头犊牛的采购价格近年来已高达50~100万日元以上,小规模农户几乎难以独自承担。

  2. 经营风险增加
    飼料价格波动、疫病风险、出栏价格的不确定性等,使得整体经营不确定性增强。

因此,契约饲养模式成为一种在保障农户稳定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的选择。


品牌方的获益

契约饲养对于品牌方而言也具备显著优势:

  • 可要求农户饲养特定血统的牛只,以减少品质波动

  • 易于统一管理与信息追踪,提升品牌的一致性与信赖度

  • 与特定农户维持长期合作,确保生产体系稳定

许多知名品牌和牛企业都采用此模式与农户签订固定合约,共同维护供应链。


面临的课题

  1. 农户自主性受限
    合同制意味着必须遵循品牌方的规定,限制了农户在饲料配比、药物使用、饲养环境等方面的自主权。一些老资格农户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自己的经验与技巧被“束缚”在合同条款中。

  2. 收入分配结构可能不公平
    如果酬金机制是固定的,即便养出高等级和牛,农户的收益也可能难以反映其努力程度,从而造成挫折感。

  3. 品牌方强化管理,导致现场负担加重
    随着品牌对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增强,农户需承担的记录与报表义务也变得繁重,增加了运营压力。


农户也在寻求“独立性”与“差异化”

面对契约限制,一些农户开始摸索新的自主化方向:

  • 以自己农场名称出货,提高品牌辨识度

  • 开展直销业务

  • 推广符合伦理养殖的生态饲养理念

这些尝试,让他们不再只是品牌的“下包商”,而是作为“共创品牌价值的合作伙伴”被重新认识。


总结:契约饲养,是合作共赢的关键机制

契约饲养不仅是实现“分散风险”与“稳定品质”的现代和牛产业基石,也反映了一个共同成长的合作体系。品牌方与农户并非单纯的雇佣关系,而是站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的伙伴。

我们所享受的那一口入口即化的美味和牛,其背后正是这种制度精密运作下的成果。只有建立在互信与共创之上的契约结构,和牛的可持续价值才能真正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