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和牛分级制度背后的两难困境

在餐厅菜单或精肉店的广告牌上常见的“A5等级”标签,已成为“顶级和牛”的象征。然而,“A5”这一等级是否真的能够准确表达和牛的本质魅力与价值?答案其实并不绝对。

尽管作为“合理的判断基准”,当前的分级制度对和牛流通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在生产者、流通商与消费者之间制造了某种误解与偏差。


A5评级是如何决定的?

日本目前主流的和牛评级制度基于公益社团法人日本食肉格付协会的“牛枝肉取引規格”,评判标准分为两大类:

  1. 出肉等级(A/B/C):衡量枝肉能产出多少高价值部位,属于收益效率评估,A为最高等级;

  2. 肉质等级(5至1):基于霜降程度、肉色光泽、肉质紧实度、脂肪品质等多重要素综合判断,5为最优。

这套系统本是交易中的客观标准,有助于在商业层面对牛肉品质进行可视化判断。


霜降评价偏重引发的扭曲

然而问题在于,该制度过度强调“霜降(脂肪交杂)”的程度。决定肉质等级的关键指标“BMS(牛肉大理石花纹标准)”主要依据脂肪的分布与纹理密度。

结果导致整个行业普遍将“脂肪丰富=好牛肉”视为评价主轴。

但这已逐渐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脱节:

  •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脂肪较少的瘦肉或咬劲更强的口感;

  • 高龄群体与健康导向型消费者不再认为“脂肪越多越美味”。

换言之,分级制度强调的标准与真实消费体验之间产生了落差。


对生产者的无形压力

对于生产者来说,为追求高等级评分,往往需:

  • 使用高热量饲料;

  • 延长育肥周期;

  • 重金投入饲养环境。

这不仅加重经济与环境负担,还可能忽视牛只的健康与肉质风味的多样性。因为价格直接受分级影响,生厂商几乎无法逃离评分框架带来的“压迫式饲养模式”。


无法反映真实“食用体验”的制度

更严重的是:分级系统只评估枝肉状态,不考虑饲养过程、饮食管理、牛只的情绪健康或肉的风味。

例如,采用天然牧草育成、重视肉味胜于脂肪的牛只,在现行评分体系下难以取得高分。这造成一种不利局面:富有个性的优质牛肉因不符合评分“美学”而在市场中受限。


独立评价体系与新流通方式的萌芽

因此,部分地区与业者开始尝试跳脱既有评分制度,以更具个性与故事性的方式向消费者呈现和牛:

  • “以肉味取胜的和牛品牌”;

  • “专注牧草育成的牛肉品牌”;

  • “不标榜等级,而是讲述饲养哲学的品牌”……

尤其在出口市场,许多消费者并未被“霜降迷思”束缚,反而更看重肉品的独特风味、养殖故事与可追溯性。


和牛的真正魅力,不止于脂肪纹理

和牛能获得全球认可,不仅是因为“脂肪之美”,更因为它背后细致的养殖管理与日本独特的畜牧理念。

如果评分制度只能反映这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它将可能长期影响整个行业的品牌价值与可持续性。


结语:真正的“好牛肉”,不能只看“A5”

A5等级是评价体系的一环,但并不能全面衡量和牛的价值。我们需要:

  • 重新审视“美味”的定义;

  • 鼓励多元化的养殖方式;

  • 支持更开放的评价标准;

  • 给予消费者选择“属于自己口味”的空间。

唯有生产者、消费者与业界共同建立起新的价值共识,和牛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