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电子设备包围的日常中,竹蜻蜓唤起了“想象力”与“体感的乐趣”。在香港的部分家庭与教育现场,这种来自日本的“传统手工玩具”被受到关注。
只需“飞起来”,世界就此展开
竹蜻蜓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旋转飞行玩具,由竹棒与扇叶部分组合而成。用指尖旋转轴心,叶片像螺旋桨一样旋转,就能飞向天空。虽然结构朴素,但根据旋转方式的不同,飞行的距离与轨迹会产生巨大变化。
香港的小学生们正沉迷于这种“简单却深奥”的玩法。刚开始他们无法顺利起飞,但在一次次尝试中,他们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飞得更高?”、“要用什么角度才能飞得更远?”──透过玩耍,自然而然地发展出“科学思考力”与“身体感知力”。
在香港举办传统玩具工作坊的教育者Lam先生说道:“竹蜻蜓的魅力在于,当它飞出去的那一刻,孩子会有‘这是我自己做到的!’的真实成就感,这是编程玩具无法带来的体验。”
手工制作带来的“创作感知力”
香港近年来,以木工或和纸等天然素材为主的手作体验活动非常受欢迎,竹蜻蜓也成为其中亮眼的一员。在相关活动中,孩子们用砂纸打磨竹片、在蜻蜓上画画,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原创竹蜻蜓。
“自己做的东西能真的飞起来”──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充满惊喜与自豪感的体验。而在这过程中,“就算失败也可以重新挑战”的态度也自然养成。
与塑料玩具“买来就能玩”不同,竹蜻蜓鼓励孩子“动手接触素材、动脑尝试、反复修正”,这种循环不仅刺激创造力,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竹蜻蜓本身就是一种“边玩边学”的启发式教育工具。
材料本身,传达温柔的讯息
竹蜻蜓的魅力,也来自于它所使用的“竹”这一天然材质。天然竹子轻盈柔软,触感温和。乘风飞起的身姿中,不是机器制造的精密感,而是充满人情温度的“手工质感”。
与塑料玩具的标准化不同,竹的天然“弯曲”、“纹路”、“个性”悄悄地向孩子的感官诉说着故事。“这根竹子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它会弯曲?”──这样的疑问,也成为孩子们走向自然与环保的第一步。
而且,竹子玩具坏了可以修、用旧了可以回收、最终可以回归土壤——在当今环保意识高涨的时代,竹的可持续性也使其成为理想的自然素材。
面对科技世代,更需要“原始的惊奇”
现代孩子从小就接触智能手机、AR游戏、AI玩具。然而,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心孩子“容易感到厌倦”、“缺乏五感体验”。
当他们接触到“旧时代”的竹蜻蜓时,反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与惊喜。飞行角度、手指旋转的力度、风的流向──一切都必须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去调整。这个“原始的操作过程”,对习惯数码世界的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全新的刺激。
一位香港的年轻母亲表示:“因为技术太先进,越发觉得‘简单的事物’才更有价值。”她说,周末时她常带孩子在阳台上一起飞竹蜻蜓。
结语──想象力,在空中翱翔
竹蜻蜓的外观与构造都极为简单。但其中包含着“动脑思考的乐趣”、“手作的满足感”与“与自然交流的敏感度”。
孩子们亲手放飞竹蜻蜓,注视其在空中盘旋的眼神中,闪耀着屏幕上无法获得的光芒。飞翔的姿态,像是孩子们的想象力放飞到更高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