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
只是“转”就令人着迷──陀螺成为香港孩子最受欢迎的玩具

看起来朴素,玩法也简单。只需拉动一根线,将它从掌心中轻轻一放——然而,如今在香港,孩子们正被这种名叫“独乐”(日语为陀螺)的传统玩具深深吸引。彩色木制陀螺在教室和操场上飞快旋转,孩子们竞相比拼“谁能转得更久”。

为什么孩子们会如此沉迷于“旋转”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探究原因,你会发现,在这看似单调的结构背后,隐藏着“感官与专注”的深层魅力。


陀螺的基础是“手指与感知”

陀螺是日本自江户时代以来就备受喜爱的传统玩具之一。它通常由一个圆锥形或扁平的木质本体和旋转轴组成,通过扭动手腕或拉线让其旋转。

没有花哨的机关,只有“转”。正是这种“极简”的玩法,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起初怎么都转不起来。后来我试着改变绕线方式,调整手的角度……结果每天都在练习。”小学四年级的阿峻(Yun)这样说。反复失败、慢慢掌握诀窍的过程,带来了与手机游戏截然不同的沉浸感。

在这看似朴素的动作中,专注力、手指的精细动作、时机的掌握被高度浓缩。正是这些要素,让陀螺成为孩子们“上瘾”的原因。


教室里悄然兴起的“陀螺俱乐部”

陀螺热潮的背后,离不开香港一所小学发起的“传统玩具项目”。作为倡导用身体和双手玩耍、回归非数字化游戏文化的一环,陀螺与剑玉、竹蜻蜓、弹珠一起被引入校园。

最初,孩子们常抱怨“转不动”“太难了”,但在老师展示技巧、成功转出长时间后,大家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孩子们已自发建立规则,进行“最长时间旋转比赛”或“技巧挑战”,玩得不亦乐乎。

教师表示,对于现代孩子常见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不在意输赢”等问题,陀螺游戏能自然地培养他们的“耐性与成就感”。


色彩缤纷的“动态艺术”

现代陀螺许多采用了彩绘设计,旋转时色彩交融,形成绚丽的视觉效果。这种“动态艺术”的特质,特别受到女孩与低年级小学生的喜爱。

“只有在转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图案太美了。停止后又变成另一种样子,好神奇,我一直想再转一次。”小学二年级的琳琳(Lin)这样描述。

这种视觉上的“奖励体验”让孩子们产生一种与电子游戏或影像完全不同的满足感。

同时旋转速度或角度不同,图案的变化也不一样——这激发了孩子们对“物理原理”或“几何形状”的兴趣。


与父母共享的“共同记忆”

陀螺在日本昭和时代,曾是过年期间的代表性玩具。而现在在香港,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祖父母看到孩子玩陀螺时,会说:“我小时候也玩过哦。”从而参与其中,与孩子一同游戏。

“传统玩具”是一种跨越时代、连接世代的珍贵媒介。即使不擅长智能设备的祖父母,也能通过陀螺与孙辈互动——这种跨代共玩,逐步在家庭中普及,成为“共育”的一环。


结语:旋转的,不只是陀螺,还有孩子的成长

“转”,仅仅是这么一个动作,却让孩子们沉迷不已。因为在这看似简单的游戏中,蕴含了用手去感受、用眼去追踪、用脑去思考的所有“学习起点”。

陀螺教会我们:游戏的本质,不是操控,而是靠自己的力量去驱动,再观察结果的过程。正因为失败了、转不动了,孩子才会一次次尝试,再度挑战。

只要陀螺持续旋转,孩子们就会在这过程中,收获一段段丰盈的成长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