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褪色的木制剑玉、色彩斑斓的玻璃弹珠、在空中轻盈飞舞的纸气球──乍看之下,这些玩具仿佛已经过时。这些来自日本的“古早玩具”,在香港的孩子和家长之间被重新发掘,成为“新鲜且有价值”的存在。
在高性能数码玩具和琳琅满目的卡通商品充斥市场的时代,“简单又原始的玩具”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背后折射出一种新的价值观:“越古老,越美好”;“越不完美,越能激发想象”。
“复古”带来的刺激与治愈
在香港的文化节庆与教育场所中,围绕日本传统玩具如剑玉、竹蜻蜓、弹珠等所举办的工作坊正越来越受欢迎,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参与。
有一位参加活动的母亲表示:“这是智能手机和电子游戏所无法给予的静谧专注与真实触感。”比如,剑玉撞击时发出的“咔嗒”声、玻璃弹珠在桌面滚动时“咕噜咕噜”的声音,这些通过天然材质呈现的“柔和感”与“怀旧感”,深深打动了人心。
这些玩具并不靠华丽外表或震耳音效取胜,而是通过“触摸、聆听、思考”的过程,唤醒人们内心对“真实感受”的渴望。
不再一次性,而是“养成式”的玩具
许多传统玩具并非“用完即弃”,而是“越用越有味道”的存在——坏了可以修,玩腻了还能装饰,还可以自己改造出新玩法。
有家长表示:“比起容易损坏、玩两天就丢的塑料玩具,我们更愿意选择可以长久使用的木质玩具。”
比如,在纸气球上绘图、在剑玉上刻下孩子的名字,这些“留有余地”的玩具设计,让玩具从“商品”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物件”。
这种“可动手参与的空间”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动脑筋尝试、反复失败、不断挑战——这些传统玩具,在游戏过程中自然融入了“成长”。
父母比孩子更着迷?
有趣的是,在这些“传统玩具工作坊”中,常常看到比孩子还沉迷的父母。有人感慨道:“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有人说:“难得能不看手机,专注做一件事,这种时间真是开心。”
不少人也被传统玩具“材料之美”与“功能之美”所感动——木纹的温润、纸张的柔韧、拿在手中的重量感,这些都是现代流水线产品所没有的个性与温度。
一位父亲笑着说:“本来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来参加,结果是我自己最玩得投入。”可以说,传统玩具创造出的不仅是“玩具时间”,更是“全家共同感受”的时光。
从“怀旧”走向“未来的启发式教育”
日本传统玩具的复兴,并不是一场“复古热潮”,而是现代社会正在重新重视的:“想象力”“沟通能力”与“感官体验”。
在被屏幕包围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有机会暂时放下手机,用手操作、用耳朵聆听、用心去感受。这不是“被教育”,而是一种“自然生长的学习过程”。
“因为它古老,所以我们想好好珍惜。”这正是香港家长开始觉醒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