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
“简单即是富”──日本“长屋生活”在海外生活媒体上重新获得评价

一墙之隔便是邻居、狭小的空间、低矮的天花板、共用的井水与厕所──曾经的日本“长屋”,似乎是与现代舒适住宅背道而驰的存在。这种“长屋式生活”在欧洲为中心的海外生活方式杂志中重新受到关注。

长屋被重新视作现代“极简型社区”概念的源流。在那里,追求的并非物质层面的富足,而是重视“生活”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的生活哲学。


什么是“长屋”?──日本平民的生活原景

长屋是江户时代至昭和初期间,日本都市平民所居住的木结构集合住宅。房屋通常是窄而深的格局,由多个家庭共用一整栋建筑。门前是孩子们玩耍的场所,邻里之间共享菜肴,夏夜大家坐在走廊边纳凉聊天──这样的日常生活,便是长屋的风景。

这样的生活方式,虽然空间狭小,却被认为蕴含了丰富的“心理连结”,因此受到欧洲建筑与生活类媒体的注目。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带来真正的舒适

法国建筑杂志《Habitats Humains》并未将长屋“墙壁薄”“声音容易传”视为负面因素,也称“能感受到他人的生活设计”。

在现代住宅中,隔音、遮光、保温等功能极致完善,固然舒适,但也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断裂。而在长屋里,邻居煮饭的锅碗声、孩子的笑声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反而促进住民之间的自然连结。

此外,长屋中丰富的“共用空间”也带来了“互助文化”,例如井边取水的顺序、打扫的轮班、相互照应的规则等,展现出一个以社区为单位的“共生智慧”。


现代建筑中重生的“长屋精神”

在柏林与哥本哈根等地,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以“长屋风”为蓝本的集合住宅项目。每户的私人空间都被压缩至最低限度,而厨房与客厅则是住户共用的空间,设计上鼓励居民之间自然交流。

在这种环境中,“与其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如大家一起准备晚餐”成为新的生活理念,正是“重视人与人连接”的长屋精神的当代表现。


“狭小”空间中的创造力

在长屋中,如何使用有限空间是一大课题。白天将被褥收起至壁橱,仅在用餐时才摆出矮桌,厨房往往设在玄关一侧……正是基于“狭小”的前提,才诞生出无数的生活巧思。

这种“活用留白的设计”尽可能减少物品、将已有物件反复活用──这样的哲学,也深受现代极简主义者与城市建筑设计师的关注。


结语──“不足”之中孕育的丰盈

今日海外之所以被长屋所吸引,不是因为最新科技、也不是完美隔绝的宁静环境,而是因为那份“舒适的不完美”中,藏着关于生活的真正智慧。

长屋不仅仅是昔日日本庶民的生活智慧,更有可能成为面向未来都市生活的启发与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