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日本各地的农村与渔村,人们自然地唱起民谣。插秧时的节拍之歌、出海前的祈愿之歌、哄婴儿时的摇篮曲——这些源于“生活本身的声音”。
透过摇滚或嘻哈节奏的改编、作为采样素材的重构,乃至保留原貌的传统传唱,那些逐渐失落的民谣,正借助“全球文化”的土壤,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民谣,曾是“歌唱着的生活”
民谣并非专业艺人舞台上的表演,而是从日常劳作中自然诞生的声音。背着沉重的背篓上坡、拉起渔网、轻哄婴孩入眠……人们以歌声调节呼吸、整理情绪、与伙伴共鸣。
换句话说,民谣本就是“生存节奏”的体现。
然而,随着高速经济增长的推进,农村和渔村的生活剧烈变化,这些“歌的风景”也逐渐消失。年轻人疏远方言,民谣被贴上“古老”“沉闷”“老年人文化”的标签。
年轻世代“再发现”的声音之美
进入2020年代,借助SNS与串流平台,在民谣特有的旋律、土生土长的节奏与充满生命力的嗓音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
有人将三味线节奏与电子音乐融合,有人将津轻民谣作为DJ采样素材,也有地方高中生通过YouTube分享演唱——“民谣复兴”正跨越音乐类型与国界蔓延开来。
特别受到瞩目的,是“歌声中寄宿的土地之声”。青森的寒雪、冲绳的海风、秋田的田园——那些旋律与语言,是只能从那片土地诞生的真实,以超越怀旧的“现实感”打动全球听众。
“古老之歌”,亦能开启“未来之语”
民谣具有跨越时代的力量。比如《Soran Bushi》的呐喊节奏、《五木子守歌》的旋律,它们都唱着劳动、育儿、对自然的敬畏——这是任何时代都共通的主题。
有海外艺术家称:“民谣是能量的诗。”因为它将语言、空气、身体动作融为一体,即便无法翻译,也能用感官直达人心。
日本年轻人中,也有越来越多人把民谣视作“重新了解自己根源”的入口。祖母曾哼唱的旋律、在祭典中耳熟能详的歌谣,都会在都市生活的某一刻被想起,成为“用自己的声音重新唱出”的起点。
民谣与科技的共舞
支撑民谣重生的,还有科技的力量。音频档案保存、虚拟三味线演奏、AI唱腔复原……越来越多地方歌谣得以被数位化,任何人都能随时接触。
还有结合虚拟空间与NFT艺术的“数位民谣”实验在进行中。曾被局限于地域的小调,正被以“全球再创”的方式重获新生。
结语──歌声穿越记忆,直抵未来
民谣,早已不只是“属于过去的人们”。它是让我们今天的自己,用自己的语言与声音,“重新开始歌唱”的起点。
那些被遗忘的歌谣,能够震撼某人的心灵、传到远方的耳中。那一刻,民谣将不再只是怀旧,而是成为通向未来的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