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民谣──在海外旅游中复苏的“故乡之歌”

曾几何时,在插秧、捕鱼、哄婴、祭典等生活场景中自然诞生并传唱的“民谣”,伴随着日本各地的日常,代代相传。然而进入高度经济成长时期后,这些民谣逐渐淡出。

民谣作为“观光资源”重新受到关注。对海外旅客而言,那些“扎根于土地的歌声”,正成为感受一地空气与历史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


沉睡于地方的“歌之遗产”

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众多民谣。像北海道的《Soran节》、熊本的《五木摇篮曲》、岩手的《南部赶牛歌》等,这些带有地方语言、节奏与旋律的歌谣,不只是音乐,更是一种“声音的民俗志”,反映出当地的自然观与劳作记忆。

然而,随着生活方式变化与代际断裂,民谣的演出与传承机会日益减少。许多民谣不仅在外地无人知晓,甚至连本地孩子都未曾听过的情况屡见不鲜。


从“聆听型旅游”到“参与型旅游”

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是“民谣体验型旅游”。这种旅行方式,不再只是观看与聆听,而是“学习、演唱、亲身体验”,在欧美与亚洲追求文化深度旅客中大受欢迎。

例如在秋田,当地设有三味线伴奏下的《秋田音头》体验项目,以及由传承会组织的歌舞工作坊。在英语或法语翻译协助下,游客可深入了解歌的背景、含义与演唱技巧,真正触摸文化的深层温度。

有旅人表示:“通过民谣,我仿佛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风与土的气味。”那一刻,民谣不再只是声音,更成为旅行记忆中不可替代的情感标记。


“歌之故乡”正重启地区活力

民谣观光也成为重新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契机,让当地居民重新确认对故乡的自豪感。特别是年长者与年轻人共同演唱、演奏、教导外国游客的过程中,诞生出一种跨世代交流的新模式。

此外,透过与节庆与农业劳作结合的方式,旅客能更贴近地方的节奏与生活,从“短暂停留的访问者”,变为“共同生活的参与者”。

对地方而言,这既是文化保存,也带动经济活化的良性循环,因而逐渐获得政府与观光协会的支持。


世界正在寻找“土地的声音”

当今的全球旅行潮流,已经从“消费知名景点”转向“追求独一无二的在地体验”。

而民谣,正是那种“只属于这个地方的声音”。谁来唱、在何处唱,都会影响它的面貌。那些方言、旋律、节奏中,都烙印着土地的情感与记忆。


结语──民谣不是消失的歌,而是重生的文化

那些曾在日常中轻声哼唱的民谣,虽然一度被时代浪潮冲淡,如今借着旅行者的耳朵与心灵再度复苏。

民谣,是地方的声音,是跨越时光的风景,是通往未来的文化资源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