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是有生命的。如果没人继续传唱,它就会消失。”
这是活跃于纽约的日本传统音乐歌手——真理子女士的肺腑之言。近年来,她致力于在海外采集并演唱日本的童谣、民谣、昭和初期的抒情歌等“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歌曲,并以此开展记录与传播的项目。
在高度数字化的当今社会,那些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歌声逐渐被遗忘。而今一批来自日本的艺术家开始出发海外,为这些即将消失的声音留下痕迹。
正在消逝的“记忆之歌”
童谣、摇篮曲、地方祝歌、劳作歌——这些歌曲往往没有乐谱,也没有录音,依赖人们口头传唱才得以延续,是“口述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日本社会都市化与高龄化的加剧,能唱这些歌曲的人逐年减少。一首歌如果未曾被录音,随着演唱者离世,也会一并消失。
面对这一现实,部分日本艺术家选择从“海外”展开行动。
海外视角下的“日本之歌”价值
真理子女士表示,移居美国后,她在亚洲移民群体中听到仍在被传唱的《故乡》《樱花樱花》等歌曲,感到十分震惊。
“那些在日本已无人传唱的童谣,反倒被台湾、韩国等移民后代以敬意教授、珍重保留。他们的态度令我非常感动。”
自此,她开始采集逐渐失传的地方歌曲,配上英文字幕与文化背景解说,以“向世界传达日本之歌”为目标持续发声。她相信,“海外的再发现,能促成母国的重新评价”,这一理念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
从存档到演出──记录并传播
许多艺术家借助YouTube、Podcast、国际音乐节等平台,不仅保存歌声,也同步向外界传播。
例如一位居住在阿姆斯特丹的日本和乐器演奏家,将东北地区的祝歌与当地音乐人共同重新编曲并现场演出,同时录音留档,作为影像资料长期保存。
在驻欧洲的日本大使馆或文化中心等机构主办的文化活动中,也常出现以“日本古老之歌”为核心的Talk+Live节目,从学术与艺术两方面重新发现日本歌文化。
歌唱,是“为未来而翻译”
这些“歌的保存行动”不仅仅是在记录过去,更是围绕“如何传达”展开新的创作。
歌词的含义、地域的背景、节奏的由来、当时的生活场景——如何用其他语言表达并真正触动他人之心,成为每位参与者思考的主题。
许多艺术家亲自参与翻译与重编,为歌词添加注解,甚至通过影像与视觉设计担任“文化译者”的角色。
新加坡一位日语教师分享道:“通过摇篮曲,我得以教授日语的母音音色、语序情绪。这种歌曲就是‘活着的语言教材’。”
结语──歌声持续传递
那些承载着情感、生活节奏、土地风景的“歌”,远不止是音乐。它们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心灵之形。当这些歌声被不断传唱,过去与现在才得以相连,文化的记忆才能延续至未来。
在遗忘之前,让歌声响起。
在失传之前,让耳朵听见。
这是一场由“歌”唤回人与人之间联系本质的,微小却坚定的文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