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深处洒下的柔光、榻榻米房间里缓缓流动的时间、草原随风起伏、少女背影奔跑其中……在吉卜力作品中描绘的“风景”,总是宁静、温柔,带着一丝淡淡的怀旧。而今,许多海外创作者正因向往这份氛围,纷纷将“吉卜力式的美学”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然而如今的创作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对吉卜力所描绘的“心灵风景”的敬意。这种跨越文化与表现形式的传承,正在以更加细腻的方式展开。
静止的场景,也被描绘
吉卜力作品与其他动画作品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它们总会插入“无言的静止时刻”。《龙猫》中那场经典的公交车站雨夜场景,《千与千寻》中千寻乘坐电车的一段沉默旅程——这些片段虽与剧情推进无关,却深深留在观众的记忆中。
这一“刻意保留的空白”,深深影响了欧美的动画师与导演。美国动画《宇宙小子》的创作者便曾说:“宫崎骏作品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英雄。”
换句话说,是吉卜力教会了世界:比起华丽的台词或动作,有时“安静的风景”更能打动人心。
当“风景”也成为角色
在吉卜力的作品中,大自然或城市景观从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与角色同等重要的存在。从《魔女宅急便》中欧式港口小镇的烟火日常,到《红猪》中亚得里亚海的广阔天空与海洋,再到《幽灵公主》中满载生命气息的森林——每一部作品中,风景都有其独特的“气息”。
这一理念也深深影响了近年来的独立动画与游戏设计。例如加拿大的《灵魂摆渡人》(Spiritfarer)和《Eastward》这类游戏,皆强调“风景本身具备推动故事的力量”,并努力再现一种“仅靠观看就能沉浸其中”的世界构造。
从模仿“形式”到讲述“自己的故事”
过去,许多海外创作者会直接模仿吉卜力的画风与角色设定。然而如今,他们不再复制“外形”,而是试图继承其背后的“精神语言”:
-
缓慢的节奏与节拍
-
对生活音的细致运用
-
人与自然间的距离感
-
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
他们以此为基础,叠加自身文化与故事,创作出独属自己的作品。
例如法国短篇动画《雨中的妈妈》(Maman Pleut Des Cordes)中,那份母子之间温柔静默的关系氛围,宛如《龙猫》般温暖,却是以法国家庭为主题。也就是说,今天的创作者们已进入“借由吉卜力之眼,表达自己的世界”的阶段。
当“憧憬”成为一场跨文化的对话
不少海外插画师专注创作吉卜力风格的背景画,世界各地的学生也纷纷研究吉卜力美术。YouTube、TikTok和各大艺术平台上,“受吉卜力影响”的作品标签持续更新,各地文化也透过“吉卜力感性”被演绎。
在这股潮流中,“吉卜力=日本”这一单向认知,悄然转变为以“吉卜力所带来的价值观”为起点,全球创作者之间展开的“对话”。
结语──风景的记忆,连接起创作与心灵
吉卜力的风景之所以动人,不仅因其美丽,更因其为观众的心灵创造出一方“安心之地”。
当世界各地的创作者将这份风景化为灵感,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时,这不再是一场文化输出,而是一段环绕记忆与想象的“创作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