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
正如这句话所象征的,日本自古以来就将“和(わ)”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观根植于文化中。与其坚持个人主张,不如追求与他人的和谐。相比胜败对立,更重视避免冲突、共同存在。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日常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在日本社会中,“意见不同 ≠ 敌人”。相反,人们往往在承认彼此差异的前提下,并不急于直接碰撞,而是选择相互让步,保持一种暧昧的共存态度。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表达意见”,而是一种“不强硬、不退让、读懂气氛。
“和”的力量在集体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会议的结论往往不是由某一个人决定,而是在全体气氛中自然达成。在学校或公司中,“不过于突出、融入整体”被视为重要,哪怕表达意见,也会慎重考虑上下文与人际关系。这种“读空气”的文化,有时可能显得压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为他人着想的体现。
日本传统艺术、建筑、饮食文化中同样充满“和”的思想。茶道中,主人与客人共同营造“和敬清寂”的空间;能剧、歌舞伎中,演员与观众共同沉浸于寂静之美。建筑设计强调与自然的和谐,餐桌上主菜、副菜、汤物、腌菜共同构成平衡的一膳。
即便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这种“和”的精神依然深植于日本人的潜意识中。例如,宗教多元但少有冲突;节日与地区活动自然地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灾害时保持有序,互帮互助。这些现象正是“选择共存而非对立”价值观的结果,也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对他人立场的体贴与考量。
当然,“维护和谐”有时也可能导致“压抑个性”。即便如此,不可否认,日本社会长期稳定的背后,正是得益于这种“优先和谐的力量”。不争、不显、选择调和。“和”并非消极的妥协,而是承认差异的同时,为了共生而展现出的智慧,是一种无需言语的体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