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国度
世界上,能清晰感受到四季变迁的国家并不多。而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生活,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身体去感知春的花开、夏的蝉鸣、秋的红叶、冬的雪落。 春|转瞬即逝的绽放,孕育珍惜当下的文化 每逢春天,梅花与樱花悄然绽放,仿佛唤醒了沉睡的人群。他们自发走出家门,前往河畔、公园,只为在那短短几日中,一同沐浴在花海之下。这不只是“赏花”,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处的仪式——正因为转瞬即逝,才显得如此动人。 夏|汗湿衣襟中的应答,生活智慧的结晶...
孩子当导游!“反转导览之旅”
在传统的旅行中,总是由大人负责安排行程、制定路线、介绍景点;孩子只需跟随,似乎理所当然。但如果反过来呢?如果让孩子站上“主导者”的位置,引领家人和同行者前进,会发生什么孩子主动构思、表达与引导,在过程中激发责任感与表达力,也让他们第一次真正成为“这段旅途的主角”。 从“被带着走”,变成“我来带你们走”...
在旅程的尾声,绘制一张“回忆地图”
旅途接近尾声。清晨的退房时刻或归途的车程中,常常萦绕着一丝不舍。如果这时候,坐下来,用笔在纸上描绘出自己走过的路线,记录那些难忘的风景与遇见的人,旅程便不仅仅是结束,而是一次回味与自我整理的过程——这就是「绘制旅途回忆地图」所带来的意义。 这个体验型项目通常设在观光设施、旅馆或亲子旅游活动中。主办方会提供空白地图、插图模板、彩色铅笔、印章、旅行中拍摄的照片、贴纸等丰富的工具,参与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上面描绘自己走过的路径、最打动内心的风景、遇见的人、品尝的食物、交谈的片段……...
亲子共创「旅行手册」
在启程之前,父母与孩子坐下来,一起制作一本「旅行手册」。那里面记录着目的地地图、行李清单、期待的事情、想知道的小知识,还有孩子亲手画的插图与旅途目标。 出发前的小仪式,让旅途从“设计”开始 这类教室通常作为旅行前的预热活动,举办地点遍及观光案内所、旅馆、图书馆,或亲子向的工作坊空间。参加者会收到一套「旅行手册制作工具包」或模板,然后就能自由发挥,创作只属于自己家的原创手册。...
写下「谢谢」的旅程纪念明信片
旅行的最后,你是否也曾在归途前轻轻回望,心中浮现一个问题——“此刻,我最想感谢谁?”一句发自内心的感谢。 让感恩化作纸上风景 这项体验通常设在旅馆、咖啡馆或文化空间的一隅,吸引从儿童到成人各年龄段的参与者。你可以写,也可以画,只要将感谢的心情,寄托于一张卡片上,就已经完成了一份独特的“心意纪念”。 现场准备了各式明信片底稿:采用和纸或牛皮纸印刷的在地风景、图腾、季节图案等,留白设计丰富。还有彩色笔、毛笔、印章、贴纸等可自由使用,不论你擅长绘画或更习惯用文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亲子一起表达平时说不出口的感谢...
化身“小小记者”,记录旅行的发现之旅
“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刚才那个叔叔是做什么工作的?”——当孩子开始对旅途中遇见的人事物产生好奇,并主动去提问、调查、记录,原本的“走走看看”便自然升级成了一场“探究型的旅行”。 “成为小小记者,制作旅程报告”,正是一项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见所感的亲子共学型旅行项目。 边玩边采访,边走边记录——旅行即是现场课堂 这项活动由当地观光景点、文化设施、旅馆民宿等单位联合策划执行。孩子们将以“小记者”的身份,在旅途中采访遇见的人、记录观察到的事物与风景,并以图文、照片、绘画甚至短视频的方式整理成个人报告。...
停留一周的深度旅行
提起旅行,人们脑中常浮现这样的图景:数日内走遍热门景点,吃尽名物料理,拍下照片打卡后归家。有一群旅行者正在改变他们的选择方式——他们不再赶行程、不再快节奏地“浏览”一个地方,而是选择停留一整周,仿佛真正“生活在此”一样。 目的地不再是“打卡名所”,而是“有生活气息的小镇” 这种旅程的舞台,大多选在时光缓慢流淌的日本地方。也许是面朝大海的渔村,也许是隐于山间的聚落,又或是留有历史痕迹的城下町。它们并非广为人知的热门景点,但却保留着一种“生活的气味”——便利商店旁的理发店、晨间飘出饭香的老屋、街角花坛里的紫阳花。...
一边工作一边生活的亲子留学体验
随着“边旅边工”的生活方式逐渐普及:“我想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特别的时光。”回应这一需求而诞生的,正是备受关注的全新旅程形态——“远程工作 + 亲子留学体验式套餐”。它融合了工作、育儿、学习与疗愈旅程。 这类项目通常设在自然资源丰富、教育资源活跃的日本地方小镇,由住宿型设施、社区型学习空间、代际共创基地等机构联动组成。家长可在配有稳定Wi-Fi与舒适工位的共享空间安心办公,孩子则进入融合自然体验、文化手作与英语交流等内容的“生活式学习”课程。...
一场非“观光”的旅程
拍照打卡、打包纪念品、奔波于热门景点之间——这样的旅程固然热闹,却往往转瞬即忘。真正留存在心中的旅行,或许并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遇见了谁”,又“如何与他们相处”。当我们走进生活的现场,与在地的人聊天、协作、分享笑声时。 这种旅程形式通常包括农家民宿、在地导览的徒步活动、与商铺或工坊共同制作、或是参与地区节庆与日常劳作。内容听起来朴实无华:一起采摘蔬菜、协助酿味噌、亲手制作节庆装饰。 当亲子一同参与这类旅程,孩子也许一开始会因听不懂乡音而害羞;大人则可能在工匠手把手教学中,听见关于土地、时代、技艺的故事。...
亲子同行:探访“动漫×传统古镇”之旅
孩子沉迷的那部动画,故事中熟悉的风景,也许就真实存在于日本的某个角落。车站、河畔、商店街、坡道……那些反复在屏幕中出现的场景,竟在旅途中与眼前的现实重叠。探访“动漫舞台”的旅行,并不仅是粉丝的朝圣,更是一次亲子共游、透过作品走进地方历史与文化的感性之旅。 从虚拟故事走入真实 这类旅行路线多以知名动画设定的城市或乡镇为主轴,结合当地文化导览、互动体验、自由步行探索等形式,邀请亲子一同深入其间。部分旅程提供专业导游,带领旅人将动画剧情与现实背景逐一比对讲解;也有以地图与盖章任务形式,鼓励亲子自由探索、边走边发现惊喜的轻松行程。...
踏上一场寻找“小小感谢”的旅程
旅途中,有人朝你微笑、为你捡起遗落的东西、默默添上一杯茶——那一刻,一句“谢谢”浮现在心头。 “寻找小小‘感谢’的旅程”,并非某项特定活动,而是一种以感恩视角重新定义旅行节奏的提案。在一些旅宿中,会提供“感谢卡”、“感恩笔记”或贴纸盖章的“感谢集章”,引导旅人在逗留期间,记录下每一次内心涌起的感谢之情。 当旅馆的工作人员带着笑意接待你,当晚餐时有服务人员关心你的饮食偏好,当在温泉遇见长者礼让泡汤空间——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实都藏着值得捕捉的善意。 “感谢寻宝游戏”...
体验“一天什么也不做”
我们不断追赶时间表,被信息推着前行,脑海里总有下一个行程在等着我们。可如果你忽然选择停下脚步,对自己说:“今天,我什么都不做”。 没有安排的一天,从自然开始 这类体验多在山林间的古民家、靠海的小旅舍、或是森林里的隐世木屋展开。没有电视,没有日程安排,也不需要“几点去做什么”。你所拥有的,只是一间铺着榻榻米的房间、窗外的风景、一只烧水壶、几本书,以及轻轻弥漫的木头香。其余的,全交由你自己的节奏。 早晨,自然醒来。没有闹钟的催促,也没有人的呼唤。推开窗,风吹动枝叶,鸟鸣悠悠传来,茶杯上升腾的热气与空气中的清新交织成一种宁静的香气。...
围坐在线香烟花旁时光
“啪哧”一声,火星在指尖绽放,如同微光绽开的秘密。线香花火的火球缓缓垂落,闪着金色细屑。 线香花火不仅是日本盛夏的象征,更是一种温柔的陪伴——它在不言不语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旅行的最后一夜,这一段围坐烟花旁的时光,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大人来说,都是一种深入心底的回忆。 一场属于心灵的夜间仪式 这种体验常见于温泉旅馆、老宅民宿、海边的露营场、甚至地方夏日活动中,被日本人呵护的夏夜传统。...
谢谢日记”书写工作坊
只需轻轻说出一句“谢谢”,心便仿佛轻盈了一些。然而在忙碌而匆促的日常中,这一句简短的温情,也常常被我们无声地咽下。也正因此,在旅途中短暂停下脚步、将“谢谢”写下来的时刻,便成为一次珍贵的心灵整理。 活动通常设于旅馆一隅、图书馆、寺庙书院或古民家里,都是那些能让人静下心来的所在。所需时间约为30分钟至1小时不等。参与者手中拿着一本笔记本、一张卡片或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循着引导人所设定的主题,开始书写心中的“谢谢”。...
用书写照见内心
你面前铺着淡墨勾勒的经文印样,一支毛笔握在掌中,深深吸气,缓缓落笔。声音被留在门外,只剩下笔尖与心神之间的对话。这不是一场观光,也不完全是修行,而是一段帮助自己沉淀思绪的旅程——这便是写经。 写经的本义与现代的觉察 写经原本是佛教弘法的庄严仪式。它被更多人作为一种“梳理心绪、锚定当下、面对自己”的文化体验所接纳。寺庙、写经堂、僧舍,甚至某些安静的咖啡馆与艺术空间,皆提供适合初学者参与的写经时光。 坐正、呼吸、等待——一切从“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