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是日本的“外交官”?──跨越国境的文化传达方式
有一天,一个从未学过日语、也从未去过日本的少年,嘴里说出了ありがとう(谢谢)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バカやろう(笨蛋)。而这一切的契机,是他在Netflix上看到的一部日本动漫。 这样的故事,如今已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过去,人们认为“外交”是国家代表出席国际会议的“严肃工作”;代表“日本”走在世界前线的正是“动漫”这种影像文化。 动漫不仅是娱乐作品,更是能够“亲切、持久地传达日本文化”的非官方文化大使,确实地跨越国境传播日本的精神与生活方式。 动漫成为“初识日本”的入口...
“圣地巡礼”推动入境旅游──动漫观光的经济效应
“我也想走一走那个角色走过的那条路。” “我想亲身感受作品中那片风景所承载的空气。” 怀着这样的愿望,来自世界各地的动漫粉丝踏上了日本之旅,前往作品中登场的真实舞台进行“圣地巡礼”。这已不再是昙花一现的热潮,而是成为了日本观光业与地方经济中,确实可见的收入来源。 曾并不被视为旅游地的地方小镇,因动漫的影响而吸引每年上万人造访的案例并不罕见。动漫的力量,究竟如何撼动了“真实的经济”? 从“作品背景”到“旅行目的”的转变 2016年,《你的名字。》大热之后,岐阜县的飞騨市、长野县的信浓町等地迎来了大量海外粉丝。这一现象尚历历在目。...
“我通过动漫学会了日语”──外国学习者的语言起点
“こんにちは(你好)”“ありがとう(谢谢)”“行ってきます(我出门了)”“バカ!(笨蛋)”──这些词汇,许多外国人并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动画片中第一次听到的。 动漫不仅是娱乐内容,更是世界各地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最初的“相遇”。他们不是从词典和语法书入门,而是透过角色的情绪与日常对话,自然地接触到“活生生的日语”,并将其烙印于耳与心之间。 从《哆啦A梦》到《鬼灭之刃》──时代变迁下的学习媒介...
海外创作者为何憧憬“吉卜力风景”──从模仿到尊敬
森林深处洒下的柔光、榻榻米房间里缓缓流动的时间、草原随风起伏、少女背影奔跑其中……在吉卜力作品中描绘的“风景”,总是宁静、温柔,带着一丝淡淡的怀旧。而今,许多海外创作者正因向往这份氛围,纷纷将“吉卜力式的美学”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然而如今的创作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对吉卜力所描绘的“心灵风景”的敬意。这种跨越文化与表现形式的传承,正在以更加细腻的方式展开。 静止的场景,也被描绘...
“Cosplay”为何成了连接人和国家的动漫文化之桥
“Cosplay”这个词不仅在英语圈,甚至在法语、阿拉伯语圈也能通用。它不仅是“穿上角色服装”的行为,更是一种“通过变身为喜爱的角色与他人相连”的文化。它跨越国界、语言和世代,在全球持续扩散。 这个起源于日本的文化为何能如此全球化?其背后,正是“动漫”这门共同语言与“角色”这座情感之桥的力量。Cosplay不再只是个人兴趣,而是文化交流、表达与共鸣的習俗。 不只是“装扮”──而是“成为角色”的表达 “Cosplay”源于“Costume...
美少女战士是永远的女主角──90年代动画的全球复兴
“我要代表月亮惩罚你!”这句台词曾击中世界各地无数少女的心。自1992年在日本开播以来,《美少女战士セーラームーン》(Sailor Moon)不仅成为90年代少女向动画的代表作品,如今更站在了全球复古热潮的中心。 在海外,她被称为“Sailor Moon”,不仅活跃在动漫平台上,也风靡于复古时尚、音乐混音,甚至成为性别平等与身份认同讨论的对象。时隔30年依旧不褪色的魅力,是如何深深扎根于世界各地人们心中的? 作为全球女英雄的“月野兔” 主角月野兔(Sailor...
在Netflix上扩展的“动漫世界地图”──日本同步上线带来的冲击
过去,日本动画通常要在海外延迟数年才会播出,经过配音和本地化后,才最终登陆当地电视平台。然而如今,这种传播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Netflix等全球流媒体平台的兴起,日本动画在本土播出后,仅隔数小时就可配有字幕与配音版本,同步在全世界上线的时代正式来临。 这不只是“观影方式的革新”。它赋予了动漫“跨越国界的速度”,让全球粉丝可以在“同一周、同一集”实时互动。日本动画正在从“日本文化输出”,走向“全球共通的文化体验”。 “无需等待观看”...
无脸男是“现代人”的象征?──海外观众如何解读《千与千寻》
在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中,有一位奇异的角色名叫“无脸男(カオナシ)”。他黑影一般的身躯配戴着一张白色面具,最初沉默寡言、略显无助,后来却逐渐变得贪婪并吞噬周围的人和食物。这个诡异而又带点孤独的角色,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多元解读。 尤其在海外影评人与观众之中,无脸男常被看作是“现代社会人类的镜像”“失去身份认同的都市人象征”。 戴着面具的“透明存在” 无脸男在剧情中几乎不与除千寻以外的人交谈。他透过金子投喂他人,模仿他人的欲望并改变自身性格。这种“不断调整以适应外界期待”的存在,正是现代人身份不稳定的写照。...
世界误入的异世界──《千与千寻》所描绘的“日本之魂”
2001年上映的吉卜力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不仅在日本本土取得惊人的票房成绩,更在世界各国赢得深刻的共鸣与赞誉,2003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但这部作品真正描绘的,并非只是可见的幻想世界。令外国观众也深深着迷的,或许正是那沉睡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感性——也就是“日本的灵魂”。 既陌生又怀念的“异界”构造 《千与千寻》以少女千寻误入奇幻汤屋世界为舞台,青蛙说话、神明入浴、名字被夺——这样的世界观对习惯西方叙事结构的外国观众来说,既奇妙又陌生。但也有许多观众表示,在观影过程中感到“莫名的熟悉感”。...
从“聆听文化”到“体验文化”──用古老歌声品味日本文化
旅途中留下记忆的,不总是眼前的风景。有时,是不经意间听到的旋律,是当地语言中吟唱的歌声——这些“声音的体验”往往才是与文化真正相遇的瞬间。 近年来,日本的“老歌”——童谣、民谣、儿童歌曲、昭和歌谣等,正逐渐被转化为文化观光资源。透过这种“音乐文化旅游”,人们得以从“聆听”走向“亲身参与”,掀起一种全新、深入体验日本文化的旅行潮流。 打动旅人耳朵的“歌之时光”...
在失传之前留下──活跃海外的日本艺术家“歌声保存行动”
“歌曲是有生命的。如果没人继续传唱,它就会消失。” 这是活跃于纽约的日本传统音乐歌手——真理子女士的肺腑之言。近年来,她致力于在海外采集并演唱日本的童谣、民谣、昭和初期的抒情歌等“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歌曲,并以此开展记录与传播的项目。 在高度数字化的当今社会,那些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歌声逐渐被遗忘。而今一批来自日本的艺术家开始出发海外,为这些即将消失的声音留下痕迹。 正在消逝的“记忆之歌” 童谣、摇篮曲、地方祝歌、劳作歌——这些歌曲往往没有乐谱,也没有录音,依赖人们口头传唱才得以延续,是“口述文化”的一部分。...
与Rap交会的“说唱文化”──江户端唄 × 当代Hip-Hop
跟着律动节拍,将日常与社会景象用语言娓娓道来──这种风格,不只是嘻哈音乐的专属。江户时代庶民所吟唱的“端唄(はうた)”与“都都逸(どどいつ)”中,同样蕴藏着与现代饶舌相通的“叙事文化”。 当江户时代的文字游戏遇上当代的节奏,跨越时代的“语言自由”正随之共鸣。 江户的“语言游戏”本质是节奏艺术 “端唄”与“都都逸”是江户时期在庶民文化中广为流传的短歌形式,配合三味线节奏,轻巧而诙谐地唱出恋爱烦恼、社会小事、四季风情。 比如都都逸的基本格律为“七・七・七・五”,歌词自由: “相思成因果,分手更心酸” “藏身斗笠下,偷偷来相会”...
日本的“老歌”变身教学素材──在亚洲课堂传唱的日语之声
《故乡》《红蜻蜓》《樱花樱花》──熟悉的旋律中,交织着温柔的日语音色。这些日本的“旧时之歌”,正作为日语教育的教材在亚洲各地的学校传播。 透过歌声,学习者能自然感受到日语的节奏、语调、以及背后的文化语境。这种“以声音为媒介的语言学习”,正为日语学习者打开新的理解之门。 当语言与音乐相遇,学习更深入 仅靠课本难以掌握的,是日语的“抑扬”、“节奏感”以及“情绪的流动”。这正是为何“日本老歌”被视为绝佳的音声教材。...
透过黑胶唱片聆听日本文化──海外买家热寻昭和音源
“咔哒”一声落针、黑色圆盘缓缓转动、扬声器中流淌出带着温润噪点的音律──越来越多海外买家希望通过黑胶唱片体验“昭和时代的日本”。 无论是City Pop(城市流行)、歌谣曲、爵士乐、民谣,甚至是电影配乐、广告歌曲,昭和时期的唱片正以“其时的声音”而非“复古情怀”之姿,重新在全球文化圈中焕发光芒。 在数字时代,重新寻找“有形的声音” 在串流音乐盛行、几乎任何声音都可即时播放的时代,人们为何还要越洋背回沉重的黑胶唱片? 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审视“作为体验的音乐”。...
《樱花 樱花》的英译之路──翻译开启的歌声世界
「さくら さくら 弥生の空に 見わたす限り──」这首旋律几乎每位日本人都耳熟能详,作为日本的传统童谣,它在毕业典礼、合唱活动与音乐课本中被广泛传唱,深深植入日本人心中。 近年,《樱花 樱花》开始被翻译成英语等多种语言,在海外的合唱团与音乐课堂中逐渐被传唱。如何传达这首歌独特的“日本情绪”?翻译本身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翻译所开启的“歌之世界”。 传达的不是“意思”,而是“回响” 这首歌的英文翻译大多如下: Cherry blossoms, cherry blossoms, In field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