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在海外旅游中复苏的“故乡之歌”
曾几何时,在插秧、捕鱼、哄婴、祭典等生活场景中自然诞生并传唱的“民谣”,伴随着日本各地的日常,代代相传。然而进入高度经济成长时期后,这些民谣逐渐淡出。 民谣作为“观光资源”重新受到关注。对海外旅客而言,那些“扎根于土地的歌声”,正成为感受一地空气与历史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 沉睡于地方的“歌之遗产” 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众多民谣。像北海道的《Soran节》、熊本的《五木摇篮曲》、岩手的《南部赶牛歌》等,这些带有地方语言、节奏与旋律的歌谣,不只是音乐,更是一种“声音的民俗志”,反映出当地的自然观与劳作记忆。...
WASHOKU之后是“WASONG”?──声音文化走向世界时代
2013年,“和食(WASHOKU)”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世瞩目。它所包含的,不只是烹饪技法,还有对食材鲜味的尊重、四季之美的呈现、与年节紧密相连的文化底蕴,被视为超越料理本身的“文化形式”,并在海外广受欢迎。 正有另一种出口趋势──那便是“WASONG(和歌)”,一个涵盖日本传统音乐、昭和歌谣、民谣、现代邦乐等在内的“日本声音文化”概念被海外媒体与学者采纳与探讨。 音乐中也蕴含着“四季”与“情绪”...
昭和旋律映照的“日本之心”──被重新解读的怀旧情感
从某个角落飘来的熟悉旋律。昭和时期风靡日本全国的歌谣曲、民谣、演歌,被海外的年轻音乐爱好者与研究者重新发掘。 这股热潮不仅体现在黑胶唱片收藏与翻唱上,还延伸至采样重构、视觉艺术、影视配乐等多个领域,成为一种超越“复古趣味”的文化再发现。为什么当下,昭和旋律会在世界各地引起共鸣?那背后,隐藏着对“日本人心灵轮廓”的探寻。 “情绪美学”──在含蓄中流露情感 昭和时代的歌谣与民谣作品,大多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景象、比喻含蓄地传达情绪。例如《夜雾今夜也谢谢你》《襟裳岬》《神田川》等,皆以克制的语调展现出一种若有若无的哀愁。...
失落的歌声连接未来──“民谣复兴”与全球文化的交汇
曾几何时,在日本各地的农村与渔村,人们自然地唱起民谣。插秧时的节拍之歌、出海前的祈愿之歌、哄婴儿时的摇篮曲——这些源于“生活本身的声音”。 透过摇滚或嘻哈节奏的改编、作为采样素材的重构,乃至保留原貌的传统传唱,那些逐渐失落的民谣,正借助“全球文化”的土壤,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民谣,曾是“歌唱着的生活” 民谣并非专业艺人舞台上的表演,而是从日常劳作中自然诞生的声音。背着沉重的背篓上坡、拉起渔网、轻哄婴孩入眠……人们以歌声调节呼吸、整理情绪、与伙伴共鸣。 换句话说,民谣本就是“生存节奏”的体现。...
“祭典”地方共创的节庆景象
夏夜,太鼓声回荡,穿着浴衣的孩子们探头张望摊位。抬神轿的男子高声呐喊,神社庭院灯火点点,居民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一幕幕,是日本地方节庆(まつり)特有的风景。 各地的祭典不仅是观光活动,更是“为了地域、由地域居民亲手打造”的文化象征,是不可替代的“共同体力量”的体现。 用“非日常”改变日常 无论是神社的例祭,还是邻里的盆踊会,日本的“まつり”形式多样、规模各异,但其核心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非日常的特别时刻”,借此重新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孩子成长的“喜庆日”──日本的节庆是人生故事的一部分
在日本的生活中,为庆祝孩子成长而设的“喜庆日(ハレの日)”随处可见,例如七五三、初节句、入学典礼、宫参(婴儿首次参拜神社)等。这些特别的日子,是与日常(ケ)相对的概念,反映出日本独特的时间意识。 “喜庆日”的累积,不只是节日的堆叠,更是孩子与家庭共同书写“人生故事”的重要节点。 庆祝的原点,是“活着”这件事本身 日本的儿童节庆活动背后,寄托着最质朴的心意:“感谢你平安降生”“感谢你健康成长至今”。...
在家脱鞋:一种“清洁空间”的无形结界
在日本家庭文化中,“在家脱鞋”这一习惯,远不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它代表着一种将清洁与不洁划分开来的“边界意识”,是一条隐形却神圣的结界。 对于许多外国人而言,这种习惯常令人惊讶:“为什么一定要脱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日本特有的审美观、空间感知方式,以及对“无形界线”的尊重。 玄关:划分外界与内里的结界 在日本,玄关不仅是“出入口”,更是“外界=污秽”与“屋内=清净”之间的界限点。穿着在外走过的鞋直接踏入室内,便等同于“将外界异质之物带入”——在文化感受上,这是一种侵犯性的举动。...
“装饰・祈愿・品尝”──日本节庆中的美学意识
在日本的年中节庆中,所流淌的不仅仅是季节的更替或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一种深层的“美学意识”。 那是通过三个行为体现出来的:布置空间的“装饰”、向无形之物合掌致意的“祈愿”、用五感领受自然馈赠的“品尝”。这三种行为并非华丽繁复之事,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生活之举,甚至无需特别的道具。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反复进行的这些动作,为我们的日常带来一份宁静的美感。 【装饰】──赋予空间意义的手作美学...
和历教会我们的“时间韵律”──在日常中延续的日本节庆文化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日历,是源于西方的“格里历(公历)”,但日本还有另一套共生的时间体系——“和历(旧历)”。从立春、惊蛰、秋分、霜降开始,将四季进一步细分,以天气、花草、动物的变化为尺度,这是一种无法用数字计量、只能用身体感受的时间感。 基于和历的许多传统节日,即便在现代社会中,仍深深扎根于日本人的生活之中。这种“不脱离自然、与之共存”的生活感知方式重新被重视的原因所在。 察觉季节“征兆”的感性...
用五感感受日本四季──由传统节庆串起的心之连结
春天的花香、夏夜的虫鸣、秋天的红叶、冬日温泉的温暖——日本的四季,不只是气温的交替,更是通过我们的五感深切体验的时光。而这一切,最丰富地体现在从古至今延续的各种传统节庆活动中。 来自海外的旅行者与文化爱好者们之所以被日本的季节行事所吸引,不只是因为它们的美丽或稀奇,更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安顿内心的时间节奏”引发了强烈共鸣。 看见季节——色彩与装束的节律...
“江户生活展”亮相伦敦──西方为何迷恋日本的日常
2025年春,在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特别展览《江户的生活——日常中的美与智慧》,引发了远超预期的关注。展览不以武士或浮世绘为主角,而是刻意聚焦于庶民的日常生活,对欧洲观众而言,这种“朴素却美丽”“不便却丰盈”的美学感受唤起了文化共鸣。 展览主题:宁静中的美意识 展品的主角不是金碧辉煌的装饰品,也不是武将的铠甲,而是行灯、火盆、竹篮、团扇、木桶等生活中自然而然使用的道具。 在仿古民宅构建的展区中,这些生活器物被细致地陈设着。参观者纷纷表示:“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空间里特别感到疗愈。”...
江户的“井边闲聊”为何能触动现代人
在江户时代,井户不仅是水源,更是支撑社区运作的重要空间。人们在井边自然而然地聚集,在家务间隙交换信息、闲话家常。这一被称为“井边闲聊(井戸端会議)”的风景,被重新关注,成为在社交媒体疲劳的现代社会中一种人际沟通方式。 面对屏幕的视频会议、被时间框定的聊天、令人疲惫的信息传递——在这样一个“过度连接”的社会中,井边那种“松散连接”的交流方式反而显得新颖。 分享的不是信息,而是“氛围感”...
品味时间的文化──江户茶屋体验,为何深受海外旅客喜爱?
在热闹的观光地稍微偏离的宁静小径上,穿过门帘,一片低矮天花板、榻榻米房间、热气腾腾的茶盏所营造的空间缓缓展开——这是以江户时代茶屋为原型打造的体验式店铺在海外游客间人气不断上升。 对习惯于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而言,江户茶屋不仅是喝茶的场所,更是一处“享受无所事事”的特别空间。 茶屋是日常中的“调息之所” 江户时代的茶屋与现代的咖啡馆或餐厅有所不同。它通常设于街道沿线、神社门前或庭园之中,为行旅之人提供简单歇息之所。供应的不过是团子、甘酒、煎茶等朴实食物,虽不奢华,却是人们在奔波与劳作之间“驻足片刻”的生活片段。...
无噪而丰盛——“江户時代”如何抚慰现代都市人心
喇叭声、手机通知音、机械运转声……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早已习惯在不自觉间被“声音的洪流”包围。这个因“喧嚣”而疲惫的世界,正关注起一个来自江户时代日本的概念:“静的文化”。 江户的生活,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安静。没有电视,没有冰箱,街道上没有汽车和摩托车。入夜之后,仅靠行灯发出柔和的光。这种几乎“无噪”的环境所带来的舒适感,疗愈着现代人的感官与心灵。 不是“消音”,而是“调音”的文化...
火盆、行灯、水井──那些已被遗忘的生活器具
在现代社会,只需按下开关,就能取暖、照明、取水。然而如今,与这种“便利”处于对立面的旧时代生活器具——如火盆、行灯、水井等江户时代的日用品,吸引着欧洲与亚洲的设计师、生活文化爱好者的目光。 它们并非高科技产品,甚至可以说“麻烦”“不方便”。它们被认为“反而更美”“反而能触动人心”,在一片黑暗中重新获得关注。 火盆──围炉取暖,家的中心 火盆是将炭火置于陶器或木箱中,缓缓加热身体的传统取暖方式。与电暖器不同,它所散发的热量温和柔和,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火焰”,令人感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