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刀匠火花的工房

感受刀匠火花的工房

日本刀不仅仅是一件武器。它的形态、光泽、声音与重量,都凝结了工匠的精神。我们常在时代剧或博物馆的展示中见到它,但能亲眼目睹刀匠加热铁块、锻打钢材、赋予钢铁生命的瞬间却并不多见。通过参加刀匠工房参观之旅,便能近距离接触那段宝贵的时间。 刀匠工房虽数量不多,却分布在日本各地,其中有些工房开放参观。参加此类参观时,游客可一边聆听职人的讲解,一边近距离观看实际作业景象。几位工匠合力将炽热的钢材反复锻打、折叠、再锻打,正是在这样的工序中,既坚韧又柔韧的日本刀之“芯”被孕育而出。...

制作一只风铃,把声音带回家

制作一只风铃,把声音带回家

当清脆的铃声随风摇曳响起,内心仿佛也随之松弛下来。这正是日本“风铃”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观,声音本身更是让人感受到季节变化的存在。作为日本夏天不可或缺的风物诗,风铃被世代珍爱。 风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相传其起源为中国传入的青铜“风铎”,最初悬挂于佛教寺院的檐下。进入江户时代后,风铃逐渐走入平民生活,并用玻璃、陶瓷、金属等多样材质制作而成。人们相信,风铃之音能够驱邪迎凉,于是将其挂在屋檐下,作为感受季节变化的生活道具而广泛流行。...

通过金缮体验,感受“修补文化”

通过金缮体验,感受“修补文化”

在日本,有一种文化并不是单纯将破损之物修复如初,而是将裂痕本身视为美的一部分,赋予其更丰富的价值与意义。这便是被称作“金缮”的技艺。用漆将碎裂的器物拼合,再在修补处施以金粉或银粉装饰,这样的修复方式,并不掩饰破损的历史,反而通过展现它们。 金缮体验从亲手拿起破损的器物开始,学习修复的各个步骤。所用的材料是天然漆与麦漆,将破损部分粘合,再用金粉或银粉细致装饰。一看似精细繁复的过程,真正需要的却不仅仅是手工技艺,更是能够接受破损并在其中发现美的价值,这正是金缮的核心。...

试穿当地祭典服装感受地域文化

试穿当地祭典服装感受地域文化

在日本各地扎根流传的祭典中,拥有独自历史与习俗的“祭典服装”是一大象征。由法被、腰带、足袋、头巾组成的装束,不只是装饰品,更载着地区的骄傲。旅途中亲身穿上当地的祭典服装,这一体验是进入当地文化与居民情感的窗口,是仅靠观看无法触及的特别时刻。 体验开始前,讲解员会先介绍当地祭典的背景:祭典的历史缘起、举办的意义、服装设计中蕴含的愿望与象征。例如以火为主题的祭典会以红色或橙色为主色调,供奉海神的祭典则多采用蓝色与波浪图案。这些服装不仅是“穿戴之物”,更是体现当地生活与自然关系的传统形式。...

亲子挑战!木工手作体验

亲子挑战!木工手作体验

在日本的传统工艺文化中,木工以其温润的质感与自然气息,成为适合从儿童到成人广泛参与的“手作入门”。特别是亲子共同参与的木工手作体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件作品,更是通过动手合作、将想象力具象化。 体验活动使用当地木材作为材料包,参与者可以制作动物、车辆、小家具、饰品、玩具等各种作品。材料多选自日本森林中砍伐的杉木或檜木,切面散发出柔和的木香,触摸时那份温暖与轻盈,是塑料和金属所无法比拟的自然魅力。...

体验手工抄纸,制作属于自己的明信片

体验手工抄纸,制作属于自己的明信片

“做出一张纸”这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然而在日本,已有千年历史的“手工抄纸(和纸)”文化,至今依然薪火相传。以植物纤维与清水为原料,经过繁复细致的工序,用时间与耐心孕育出的和纸,代表着日本人对自然与手工艺的独特态度。亲手体验抄纸,并将旅途的记忆寄托于一枚明信片中,是旅途中一段珍贵的时光。 体验从了解和纸的原料与工具开始。原料多取自日本特有的植物,如楮、三椏,经过煮煉与捶打,最终成为漂浮于水中的“纸浆”。体验的核心环节是使用“抄舟”和“簀桁”等工具,在水中缓慢摇曳,将纸浆均匀铺开成一张纸的雏形。...

用彩线编织的手鞠

用彩线编织的手鞠

缤纷的彩线层层交织,勾勒出几何般绚丽的图案——“手鞠”既是日本传统玩具,也是装饰品与赠礼之物。缠绕在线球上的每一缕丝线,不仅凝结了手工技艺,更蕴含了赠予者的情意的色彩感受。 手鞠的历史可追溯至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的“蹴鞠”演变而来。随着时代发展,手鞠逐渐融入日本独有的风格,江户时期成为女孩们的玩具,明治以后更作为精美刺绣装饰的“赠礼手鞠”广受欢迎。如今,手鞠已超越实用品的范畴,成为日常生活中雅致的工艺品,或作为家中装饰,或被制成配饰。...

一日体验忍者修行——从飞跃到隐身

一日体验忍者修行——从飞跃到隐身

身着黑色装束,藏身墙后,手持飞镖——“忍者”这一形象,至今依然激发着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作为日本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忍者在海内外都拥有极高人气。而“忍者修行体验”正是让人走入忍者世界的机会。这里不仅仅是重现忍者的形象,更是通过身体去感受、去学习、去打磨五感的一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在其中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体验从换上“忍者装束”开始。黑色或藏青色、便于行动的服装一穿在身上,人的姿态自然挺拔,仿佛走入了另一个世界。外表的变化带来内心的转变,让人有如故事主角般的兴奋与投入。...

用竹子制作属于自己的筷子

用竹子制作属于自己的筷子

我们每日餐桌上不经意使用的筷子,其实深深承载着日本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内涵。而用自己的双手削制、打磨、完成一双筷子的过程。尤其是竹制筷子的制作,自古以来便是日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艺,延续至今。 在竹工艺体验教室中,参与者可以细致学习从一段竹子中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筷子的全过程。讲师会介绍竹子的特性与工具的使用方法。接下来,学员便手持小刀与砂纸,一刀一刀,慢慢将竹子削成与自己手感相契合的形状。简单的“削”“磨”动作中,既需要专注,也需要耐心,而在这过程中,竹子的香气、触感随着打磨逐渐改变。...

在陶艺教室用双手感受日本工艺

在陶艺教室用双手感受日本工艺

旅行途中所邂逅的“体验”,不仅仅是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更是深入理解当地文化的入口。用双手触碰泥土、亲自塑造属于自己的器物。粘土的温润触感,陶轮缓缓转动的节奏,烧制后器皿表面的细腻手感——这场调动五感的体验,超越语言,传递着日本“物之作”的精神。 陶艺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绳文时代,制陶已成为当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初为实用而生,随着岁月流转,陶艺技术与美感不断进化,在信乐、备前、萩、美浓、有田等地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参加一场陶艺体验,便能触摸到这些地域文化的一角。...

在旅途中参加小镇的绘本朗读会

在旅途中参加小镇的绘本朗读会

旅行中,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流连于热闹的观光景点与热门打卡地,但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往往需要一些安静的时光。当地图书馆、书店、儿童馆、咖啡馆中举办的“绘本朗读会”。旅途中走进这样的空间,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 这类朗读会多由当地志愿者、图书馆工作人员、保育员组织,通常向任何人开放。选读的多是面向儿童的绘本,结合当季节令与当地特色,在讲述者的朗读声与图画的世界中,听众自然地被吸引其中。...

与当地孩子一起玩耍的交流型旅行

与当地孩子一起玩耍的交流型旅行

旅途中的邂逅,能够走进当地的生活,与日本社区的孩子们一起玩耍、交流的体验,更是从全然不同的视角,认识日本的一扇窗口。在当地学校、儿童馆、公园等举办的交流型项目中,超越语言与文化差异,笑容与身体动作自然而然地将彼此联结的时光。 这样的旅行体验中,来访的外国亲子家庭、学生们与当地的孩子们一起,享受传统游戏与运动、手工制作等丰富的活动。从剑玉、竹马、沙包、折纸等日式传统游戏,到“捉迷藏”“躲避球”等户外竞技,内容多样、规则简单、易于上手。即使语言不通,彼此也能在轻快的节奏中自然交流。...

在寺庙里度过的“静心课”

在寺庙里度过的“静心课”

现代旅行往往节奏紧凑,穿梭于景点之间、拍照打卡、按计划行程奔波,不知不觉间,心中会升起想要停下来深呼吸的渴望。在这样的时刻,最适合踏入一座日本寺庙,参与一场“静心课堂”。在被自然与历史环绕的空间里,专注于自身的呼吸,静静整理内心。 在这样的体验中,参与者坐在寺庙的本堂、书院或庭园中,在僧人或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沉浸在“静寂”的氛围里。每间寺庙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共通之处在于减少交谈,放慢动作,凝神聆听周围的细微声响,转而关注内在。通过写经、打坐、观赏庭园、聆听自然之声等方式,参与者逐渐寻回内心的安定。...

和纸的历史——跨越千年的日本手工艺

和纸的历史——跨越千年的日本手工艺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和纸是最精致、最富美感的材质之一。从书道、拉门、工艺品,到神事仪式,和纸长久以来支撑着日本人的生活与精神。参与一场探访和纸历史与制作工艺的文化,能让人感受到日本匠心独具的“细致”与“敬意”。 和纸的起源可追溯至7世纪。起初源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日本后因应日本的气候与原材料,演变出独有的样貌。主要原料如楮树、三叉树、雁皮等的树皮纤维,需经过蒸煮、捶打、清水漂洗,再由手工一张张捞制成纸。...

与孩子一起写俳句工作坊

与孩子一起写俳句工作坊

在日本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在短短言语间映照、情感与时光流转的美学。这其中的象征,正是“俳句”。仅用十七音节,将四季景色与人之所思所感浓缩表达,这样的诗作虽短小却有力。 在这一体验中,参与者一边了解俳句的基本结构与历史,一边感受用“五・七・五”音节组合语言的乐趣。讲师会用易懂的方式,向初学者介绍俳句的趣味与要领——什么是“季语”、如何融入季节感、怎样用简短的句子表达景色与内心波动,这些俳句特有的创作方法。...